绿色金融增长趋势或将放缓,转型金融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马骏主任观点解析

toodd 3小时前 阅读数 5 #国内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绿色金融过去增长很快,但未来会慢下来,因为纯绿的活动该融资的已经融资了。未来可持续金融领域最大的风口是转型金融,转型金融需求将有爆发式增长,银行要抓住这个机遇。”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表示。

马骏表示,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转型活动没有得到充分支持。传统的绿色金融注重于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项目,但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得不到充分的金融支持。

马骏进一步解释称,目前定义下的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有力地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因为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被绿色目录限定,而绿色目录中大多数是纯绿和接近纯绿的项目,如风电、光伏、电动车、电池、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高碳行业的活动,包括“两高一剩”行业当中的大部分的减碳活动不符合目前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

马骏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仅靠“纯绿”远远不够,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造纸、航空、航运等高碳行业,无法脱离现有产业基础直接转向“纯绿”,必须通过技术改造、能源替代等路径逐步低碳转型,而转型过程中巨大的资金需求,这正是转型金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马骏介绍,近年国际上启动了一些转型金融产品的尝试,比如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自2021年起开始在国内兴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

“当前银行只是在少数案例中试点操作转型金融,大部分还没有建立系统性的转型金融业务流程,包括客户与项目的识别与准入要求。当然,也有个别地方走在前列,湖州已经基本建成了转型金融的体系框架,积累了一些经验。”马骏表示。

绿色金融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列为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之一,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践行,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我行绿色融资余额接近2.5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贷款不良率只有0.57%,绿色金融成为我行重要的大类资产、优质资产、压舱石资产,对于战略转型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此次大会上表示。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占全部信贷余额的16%;截至2024年底,中国绿色债券存续1868只,债券余额合计2.2万亿元,如果考虑非贴标但实际投向绿色领域的债券,则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超过6万亿元。

“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中国引导大量资金流向绿色产业,目前中国绿色信贷余额位居全球前列,不仅推广了绿色技术,也让绿色产业本身具备了盈利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在此次会议上表示。

马骏认为,转型活动比纯绿活动的规模大得多,因此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未来要引导资金来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考虑到转型金融需求将有爆发式增长,马骏对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业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确定适用本行的转型金融标准,建立转型客户和项目的准入流程;

二是有效识别潜在转型客户;

三是辅导转型客户明确转型的技术路径与预估收益;

四是辅导转型客户开展碳核算(如提供碳核算工具)和编制转型规划(如提供模板);

五是为客户争取政策激励(如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地方政府贴息、入住零碳园区等),降低融资成本;

六是开发适合客户的转型金融产品(挂钩产品、项目融资、供应链融资等);

七是编制银行的转型规划,指导中长期转型金融的布局。

其中,金融机构的转型规划包括该机构在短期(如5年)、中期(如10年)、长期(2060年前)内降低其碳排放(包括自身运营碳排放和投融资碳排放)的路径、目标和具体措施。

“金融机构编制转型规划有助于将国家碳中和目标‘翻译’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有助于管理高碳资产风险敞口,规避转型风险。此外还能主动识别转型客户,开拓转型金融业务,倒逼和支持高碳客户加大减碳力度。”马骏表示。

陈信健表示,目前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都已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绿色投资、绿色资管、绿色保险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服务于碳减排的很多金融创新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需要金融业继续发力。不仅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也要着眼实体企业需求,积极提供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开展碳减排。

据悉,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新浪集团联合主办,本次大会主题为“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