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创新储能业务冲刺年收入达60亿元,逼近正浩创新,行业独家观察

toodd 3小时前 阅读数 3 #科技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界面新闻编辑 | 林腾

10月23日,界面新闻独家获悉,安克创新内部预计,2025年储能业务(“中大充”)全年营收将冲刺60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如果今年中大充收入突破60亿元,安克充电与储能事业部负责人熊康曾在内部提到,会自掏腰包,请管理团队去冰岛看极光。”一名安克创新前员工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中大充”,是安克创新对储能业务的统称,涵盖便携储能、阳台光储和固定家储三条产品线。成立于2011年的安克创新,以充电宝和充电配件起家。如今,这家从“充电宝”走出的公司,正以储能为第二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安克创新2024年全年营收247.1亿元,其中储能收入突破30亿元,同比大增184%。如果今年能完成60亿收入目标,意味着安克储能将持续翻倍增长。

同时,若是这一目标达成,安克储能业务的规模将逼近同在深圳的消费储能的竞争对手——正浩创新,后者2024年收入近80亿元。

后来者的反超

在消费级储能领域,正浩创新长期领跑,而安克一度被视为“追赶者”。但2024年,随着阳台光储产品爆发,这一格局被改写了。

反转并非偶然。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熊康自2022年加入后,主导完成安克储能业务拆分与改革,在2022年和2023年将安克的便携储能业务带到北美、日本、德国等主流市场前五。然而,在便携式储能领域,安克与正浩创新仍存在差距。

以亚马逊渠道为例,界面新闻从安克前员工获取的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正浩、安克、华宝新能在亚马逊全球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分别为29.6%、9%和19.2%。其中华宝新能与正浩凭借较早的市场切入和技术积累,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转折出现在2024年。安克凭借阳台光储产品首次在这一细分市场超越正浩,并在年报中称“已实现阳台储能销售额全球领先”。

早在2015年,安克便开始试水便携式储能产品线。界面新闻获悉,当时,阳萌几乎事事亲自过问,但储能业务在公司内部的优先级并不高。安克前员工回忆,阳萌当年开会常从早到晚,储能通常排在最后,往往已无精力深入讨论。因此,公司在早期阶段并未投入太多资源,而是由团队自行探索。

真正让安克“觉醒”的是,正浩把赛道做热。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欧洲能源危机,电价飙升,储能产品一度被抢购,正浩借势销量暴涨也带热了消费级储能赛道阳萌这才意识到这一品类的潜力。于是他迅速加码,调配资金与资源,并引入熊康接手储能业务的全面推进。

“人家把赛道做起来,他再进去抢。”一位前员工评价说,这种后发式的进入,也让安克的领先多少带着“胜之不武”的意味。

据界面新闻向多位业内人士了解,目前消费级储能市场呈“三分天下”格局:便携式储能仍由正浩创新主导,阳台光储则由安克领跑,固定家储由特斯拉、华为等厂商占据头部。

押注“阳台光伏”

安克的转折点在于,它不再和正浩在储能赛道拼便携储能产品,而是押中了“阳台光储”这条新路。

2023年的时候,欧洲能源转型带来高成本和供给不稳定,普通家庭面临高额电费。传统户用光伏储能方案又因安装复杂、价格高、周期长,被认为“慢、贵、难”,难以普及。而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相继开放“阳台光伏”政策,为可持续能源惠及普通家庭提供了新的可能。

安克迅速抓住机遇。2023年6月推出储能品牌 Anker SOLIX,以阳台光伏储能系统为切入点。首款产品 Solarbank 将太阳能板与储能系统整合,用户可自行安装,即插即用,降低了安装门槛和成本。它能将白天的发电量储存、夜间供家电使用,提升光伏自用率。

安克前员工指出,这一产品从技术上看并无显著创新,但安克敏锐地卡住了“生态位”,借势打开了新的增长通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安克在家庭储能领域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户储价格高昂,一套系统往往上万美元,还需额外支付安装费用,消费者接受度较低。

彼时,正浩也在关注这一方向。同年5月,它推出便携式阳台光伏系统PowerStream。不过,该产品无法并网。业内人士分析,对比来看,当时正浩推出模块化产品(搭载微型逆变器),而安克则是推出了整套一体化阳台光储系统。

“阳台光储是个全新的增量市场,并非从正浩或华宝新能那里抢来的。”安克前员工评价,“并不能说安克反超正浩,只能说在阳台光储上形成领先。因为最初只有安克在做,后来正浩尝试切入但没有成功。”

安克的判断不仅来自政策窗口,也源于对用户场景的重新理解。据界面新闻了解,彼时,海外掀起户外用电热潮,但储能产品的使用频率极低,多数消费者买回后,只在露营时偶尔使用,其余时间“吃灰”。安克团队提出能否让储能设备“更日常”一些,即能为家庭供电,也能将多余的电量卖给电网。

2024年,安克推出Solarbank 2 Pro,将MPPT输入功率提升至2400W,实现产品迭代;2025年再度发布 Solarbank 3 Pro,连续三代更新,形成了节奏壁垒。

正浩阳台光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安克在阳台光伏赛道的迅速崛起,让正浩坐不住了。

同时,有正浩员工向界面新闻透露,安克不仅在阳台光储产品上领先,在便携储能多个容量段产品已经超过正浩,势头非常好

所以正浩才急。一急就很容易自乱阵脚,现在内部一团混乱。连CTO都不久前离职了。其他各层级离职的主管和骨干多到数不过来,几乎都是产品研发营销的核心岗位。员工表示。

据界面新闻了解,正浩在看到安克阳台光储产品热销后,今年年初曾回购多套安克产品拆解,要求团队3个月内做出“功能完全一致”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方案还被推翻过一两次,被要求不能完全照搬,要做出一些差异化。但从最终推出的产品来看,正浩并未实现实质性差异。

而之所以把节奏压到3个月,关键在于储能产品的“季节窗口”,要在夏季光照旺季上量,发布会通常放在春季;七八月媒体投放要铺开,空运成本又高到不可行,只能海运,周期1—2个月、且不能出错。于是研发生产倒排后,留给研发的净周期不到3个月。

今年年初,正浩的研发人员几乎三个月“连轴转”,上午10点上班,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每两周休一天,内部自嘲“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用”。三个月后产品赶出,但市场反响不佳,当其上市时,安克新一代产品也已发布。

时间线上,2025年4月8日安克在欧洲发布 Solarbank 3 Pro,4月15日正浩推出Eco Flow STREAM Series。从代际对应看,正浩拆解的是 Solarbank 2 Pro。两家产品在架构组成(光伏组件+储能箱+微逆)、功能联动(电池直连光伏与微逆、可并联扩展)、通信(Wi-Fi/蓝牙、App监控)等层面相当接近,储能容量也处于同一量级(约1–3kWh+)。

今年上半年,正浩内部一度急着推进阳台光伏储能产品的研发,提出要把它打造成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如今,这个项目几乎无人再提。今年8月正浩内部论坛曾出现一篇帖子,用一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该产品进行评价。据正浩员工透露,内部讨论帖随后被删除。

从结果来看,即便正浩对产品进行了模仿并推出新品,阳台光伏这一块依然未能撼动安克的领先地位。

据了解,正浩今年的主要增长仍来自其他方向。一方面,公司从安克及行业内挖来不少人才,去做“小充”充电宝等业务;另一方面,便携式储能业务依旧保持增长。相比之下,阳台光伏销量乏力,难与安克相提并论。

虽然在业内看来,从总体技术积累上看,正浩在储能产品上仍略胜一筹。“储能对资金、技术、认证要求都远高于小充电器。”上述前员工说,这个赛道品牌数量远少于“小充电”。除BMS外,还牵涉电路设计、芯片选型、逆变器强弱电转换等复杂环节。

但消费级储能的“技术壁垒”正在消解。国内某头部储能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现在很多储能企业掌握了一些自研技术,但行业内技术差异并不大。比如A公司推出一款产品,B公司购买后就能基于此逆向推导。即便推出也顶多领先半年,对手会迅速采购产品拆解技术路线,甚至连供应商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

 “安克出的产品,正浩可以抄;正浩出的产品,安克也能抄。”一位行业人士评价道。

“消费电子有个规律:开创并引领一个品类者,才最可能成为强势品牌。”上述人士说,“安克最早把阳台光储做出来,叠加其全球充电品牌心智,产品节奏又快——二代、三代连续上,参数和体验都占优。参数相近时,消费者最后会投票给品牌心智。这就像安卓在纸面参数上不输苹果,但销量长期难以超越。”

亦有业内人士补充,垄断有很多种,不只是技术垄断,市场渠道和品牌心智也是一个垄断。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阳台光伏虽以德国为先,但欧洲更广泛的普及才刚开始,潜力远未释放。安克储能产品“0到1”阶段已跑通,接下来“1到10”阶段需要熊康把模式稳定并铺开市场。

安克的转型仍在半程

阳台光伏储能让安克跑出了“第二增长曲线”,但它的转型仍未完成。安克正在试图摆脱跨境电商的短期逻辑,向长期主义的产品型公司靠近。

2020年,安克提出“浅海战略”。公司将市场划分为“深海”和“浅海”:前者是电脑、汽车等千亿美元级超级品类,后者是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中小品类。相应地,企业被分为三类,专注深海的“蓝鲸型”、深耕浅海的“大白鲨型”,以及整合多品类的“虎鲸群型”。安克的目标,是成为第三类公司。

所谓“浅海战略”,即在多个百亿级细分市场中,通过品类创新和渠道优势实现增长。储能业务正是这一战略的产物。

外界曾质疑安克“短期主义”,项目不赚钱就砍。安克创始人阳萌对此并不回避。他在今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2年之前的确有过一波膨胀,之后紧急踩刹车,“如果那时批评我两年不赚钱就砍业务,我认这个批评。但2022年之后,我们对选定的赛道都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再也没有砍过赛道。”

打印机项目是这一转变的例子。阳萌提到,公司在这条线上五年投入五六亿元、几乎无收入,直到今年才准备交付。同时,储能团队自2022年起扩张至数百人,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超六亿元。但到2025年,这个业务已经实现盈利,市场规模也追到对手的一倍以内。

据安克前员工回忆,2022年他加入安克时,觉得公司“70%—80%像跨境电商,20%像产品公司”;到2025年离开时,“已有50%变成产品公司”,这个比例或许估高,但比2022年确实进步。

这一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渠道结构。近几年,安克持续削弱对亚马逊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降至50%以下。

然而,亚马逊仍是安克商业体系的支点,安克还未能真正脱离亚马逊。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提到,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跨境电商公司,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有一天它不能再通过亚马逊等平台卖货,它还能不能活下去、还能不能活得好,按这个标准来看,深圳这边恐怕会死一批公司。大多数企业都难以脱离平台独立生存。失去亚马逊渠道,安克虽然不会“死”,但至少也会“断一条腿”。

在他看来,“安克就是一家纯赚钱的二流公司。”目前,安克的转型仍未完全成功,上述阳萌提到的打印机项目便是一个缩影。

今年,安克以eufyMake品牌重启3D打印业务,推出首款消费级3D纹理UV打印机E1。E1上线12小时众筹破千万美元,最终以4676万美元、17822名支持者的成绩刷新Kickstarter全品类最高纪录。

然而,亮眼的众筹成绩并未掩盖其技术短板。9月19日,eufyMake 团队宣布原定于9月第三周发货的消费级3D纹理 UV打印机E1将延期至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发货。据了解,首批设备虽已抵达美国仓库,但在发货前的质量检查中,团队发现计量舱(JetClean 自清洁系统的关键组件)存在问题。

10月17日,团队再度更新称,大规模生产已准备就绪,首批800台E1将于本月发货,所有改进均已通过内部测试。

“众筹好,只能说明人群定位和营销做得很成功。”一位业内人士说,产品功能实现、交付能力、产品质量、产品使用寿命、安全性,这些才是技术的硬功夫。

但从跨境电商到产品公司,安克这条路还在半程。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