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在周五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李大伟表示,提前下达明年地方政府债限额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在工作进度上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尽快下达限额;二是项目安排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重点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项目;三是在使用方向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9月1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议案提出,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截至9月底,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已发行1.98万亿元。同时,新增专项债发行额度剩余7228亿元,综合考虑到期压力,在没有增量政策出台的情况下,预计四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量约为1.2万亿元,净融资约为6000亿元,与前三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供给压力明显减弱。
“将明年部分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额度提前在今年四季度发行将有利于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多资金去搞发展、搞建设,从而释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稳增长动能,稳定四季度经济运行。”冯琳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可将“6万亿元分三年、4万亿元分五年”的化债方式调整为根据地方债务形势和压力一次性给到地方,根据需要靠前化债而非平均用力。
罗志恒同时表示,可根据债务投向分别使用国债、一般债、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优化存量债务结构。对于因为央地事权划分不清晰导致的隐性债务,由国债置换;对于投向没有收益的项目,用一般债置换;对于投向有一定收益的项目,用专项债置换。